近來,身邊陸續有朋友開始了他們重讀世界名著的閱讀生活,理由是,年輕時要麼看不懂,要麼看得囫圇吞棗,沒品出滋味。《男人道2》的作者韓浩月亦是這樣,在以每周一本的速度重讀名著的同時,他還把這些書中的男主角拎了出來,放在這本書里“受審”,我特別偏愛這一部分文字。
  “審問”世界名著里的男人是一個有意思的工程,當然這裡的“審問”不是傳統意義上嚴厲的質問,而是帶有傾訴與傾聽色彩的一種交流。之所以用“審問”一詞,是覺得這些名著中的男人如思特裡克蘭德、克裡斯朵夫、於連、渥倫斯基,也許根本不願意被一位中國的寫作者用如此透徹的眼光去看待。
  在《如果遇到你時我已老》一文中,韓浩月把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里的男主角渥倫斯基當成了一個沉迷於“姐弟戀”中的年輕男子,他是一場電光石火般發生的愛情里的“吸食者”,是激情式愛情的犧牲者。假若渥倫斯基在遇到安娜時能大她四歲而不是相反,那麼事情可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。在論述完渥倫斯基的愛情悲劇後,作者進而描述,現實中的男人最好老一些,再老一些,直到不再為愛動心、為情所傷,只是不知道,那些讀到這篇文章的“老男人”,是否聽得進這勸告?
  在《男人道2》中,韓浩月除了與渥倫斯基一起體會被凝固於時間長河之中的激情,還與思特裡克蘭德一起探討家庭責任。作者自認為有思特裡克蘭德那樣的藝術追求,但卻缺乏這位畫家的決絕與勇氣。他引克裡斯朵夫為心靈知己,對這個敏感男人相見恨晚,並且自認是於連式的小鎮青年,成為一名父親後,最終覺得像冉·阿讓這樣隱忍又懂得犧牲的男人才真正值得信賴和依靠……看樣子,形形色色的名著里的男人對寫作這本書的男人影響不小。
  以名著男人來要求現實生活中的男人,標準未免過高,但作者刻意忽略了這些名著男人身上的光環,而是把他們置身於日常生活中來看待,尋找與普通家常男人所具備的共性。閱讀這一篇篇文字,讀者會覺得,原來自己與名著男人的差距並不大嘛。天下男人是一家,男人的天性大致相同,而審美、品位、素質的形成,才是體會男人差異性的關鍵所在。把名著里的各類男人集合在一起,就會發現他們其實已經代表了男人的絕大多數,把自己與某一個形象對號入座,或者比照其他男人的形象與故事,男讀者自然會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收穫。
  名著里的男人,有很多是像菲茨傑拉德作品《了不起的蓋茨比》里的蓋茨比一樣,有著迷人的外貌和強大的性格魅力,這得益於作家生花妙筆的塑造。我們閱讀這些男人的故事,是為了驅逐平淡生活的瑣碎與浮躁,最終還是要腳踏實地活著,明白藝術與現實之間那冰冷的距離,但文學作品的作用不就是這樣嗎?撫慰人心,啟迪智慧,向誰學習並不是為了成為誰,而是更多地發現自己。
  類似《男人道2》這樣的書,其實就是搭起了一座橋,它不負責指引、教化,也不想承擔“知心大哥”的責任,只是告訴讀者,通往好男人的路並非想象的那樣佈滿荊棘,有時候,片刻頓悟就可以令自己有洗心革面的感覺。
  在這本書里,作者不預設立場,不揭露不批判,有的只是溫和的敘述,名為情感書,卻也時時流露一些文藝成分和悲憫心理。我覺得,這是作者自我成長的結果,也相信,那些正在閱讀名著、用名著來審視自身生活與情感的人,多少會有一些氣質上的特別之處。  (原標題:與名著里的男人對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q86wqff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